会和什么样的人邂逅花束般的恋爱呢?| 相似性原则
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中,八谷绢惊奇地发现眼前的这个陌生人——山音麦
和自己喜欢同一个大佬;爱好相同的漫画;对石头、剪刀、布有着同样的疑问;家里有着近乎翻版的书柜;甚至鞋子都是白色的匡威开口笑……
“我认识了一个和我想法一样的人!”
百分百的合拍构筑起粉红泡泡弥漫的小世界,原本擦肩而过的两个陌生人,却在此刻四目相对,刚刚好丢了神。
当面对一位陌生人,彼此的相似性会让我们对ta产生好感吗?
越相似越喜欢
在社会科学领域,相似性效应 (similarity effect) 被公认为最强有力、最稳固的发现[1]。它指出:在一开始了解对方时,人们通常会被在兴趣、身体特征、个性特征或态度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吸引[2]。
尤其是当小众的品味相同时,会引发特别强烈的好感[3]。比如在网易云小众歌手或乐队的评论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言论:“我一定要找个喜欢xxx的npy!”似乎当如此小众的品味都能合拍时,浪漫的恋爱也就不远了。
Rosenbaum的研究也表明,当两个人对某一件事物的喜好不同时,就会导致好感度蹭蹭蹭下降[4]。也就是说,共同的态度会产生好感,不同的态度会减少好感。
各种社交媒体就利用了这种相似性来帮助人们邂逅新的关系——
-
Soul、探探等交友软件通过相似的喜好匹配灵魂伴侣;
-
Hater则以“你讨厌的我也讨厌”为理念,来寻找“臭味相投”的另一半。
那么问题来了,共同的喜欢和共同的厌恶,产生的好感度是一样的吗?
共同喜欢还是共同厌恶更引发好感?[5]
研究者让参与者在电影、音乐家、休闲活动、食物、书籍/杂志、饮料、名人和国家八个方面分别写出两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共16项喜欢的事物和16项不喜欢的事物)。比如,在食物方面,参与者写下喜欢的食物是三文鱼和草莓,不喜欢的食物是香菜和胡萝卜。
接着,对于16项喜欢的事物,参与者要分别想象遇到一个和自己喜好相同的人,并用“1 = 一点也不喜欢”到“9 = 非常喜欢”的九个等级来评估对这个“志趣相投”的陌生人的好感度。比如,如果遇到和自己相同的“草莓脑袋”,你对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同样,对于所有16项不喜欢的事物,参与者也需要想象一个同样厌恶它们的人,并表明对这位“臭味相投”的陌生人的好感度。比如,如果遇到和你一样的“不吃香菜星人”,你对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
结果发现:在线上约会、交友等的早期交流中,当我们了解对方的信息较少时,共同的“喜欢”比共同的“不喜欢”更能引发好感。
在八个态度维度上,左边代表共同的“喜欢”引发的好感度,右边代表共同的“不喜欢”引发的好感度
当态度相同时,是“喜欢”略胜于“不喜欢”;那如果是不同的态度——“讨厌自己喜欢的”VS“喜欢自己讨厌的”,哪一方更会减少好感呢?
比如,当人们发现对方不喜欢自己的喜好时——“什么?你居然不喜欢学堂君的文章!”
相比喜欢自己讨厌的事物——“啊?你居然喜欢XX”,哪个更减少好感呢?(第一个,确信无疑doge)
讨厌自己喜欢的 or 喜欢自己讨厌的?[5]
和上一个实验相同,参与者先在八个方面分别列出两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事物(共16项喜欢的事物和16项不喜欢的事物)。
接着,参与者被要求想象四种人——共同喜欢的、喜欢自己讨厌的、讨厌自己喜欢的、共同厌恶的,同样用从“1 = 一点也不喜欢”到“9 = 非常喜欢”的九个等级来评估自己的好感度。
比如,对于你喜欢的咸豆花,如果遇到一位和你一样撒葱花榨菜辣椒油的咸党,你对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遇到怒撒白糖的甜党,你对ta的好感度又是多少呢?
而对于你不喜欢的香菜,想象遇到和你一样的“不吃香菜星人”,你对ta的好感度是多少呢?而如果遇到“一定要吃香菜星人”,你对ta的好感度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结果发现,无论是共同喜欢还是共同厌恶,都高于态度不一致的情况。这表明,参与者对具有共同态度的人表达了更强的好感。
而态度不一致时,相比喜欢我们讨厌的,讨厌我们喜欢的东西更减少好感度。
综合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按照好感程度排个序:
喜欢我们喜欢的>讨厌我们讨厌的>喜欢我们讨厌的>讨厌我们喜欢的
这也说明,最初的好感主要是由他人对我们喜欢的事物持有的态度决定的!
所以,如果不喜欢学堂君的文章,就会失去我了T^T(撒娇)
三点可能的解释
虽然结果摆在面前,但我们仍然疑惑: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有三个或许可以解释结果的理论:
1.喜欢优势(liker advantage)
表达喜欢的人与表达不喜欢的人相比,人们普遍对表达喜欢的人更有好感[6]。
相比于“讨厌这,嫌弃那”的挑剔怪,当然是“喜欢这个,也喜欢那个”的小可爱更讨人喜欢啦~
2.态度强度(attitude strength)
在上述实验中,参与者还用七点计分法 (1 = 一点也不,7 = 非常) 评估了他们对每一项事物的喜欢程度或厌恶程度。比如,请你对京师心理大学堂的喜欢程度打分( 7!7!7!
结果发现,喜欢比不喜欢的态度更强烈[5]。
喜欢可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以是“除却巫山非云也”,喜欢是情有独钟、爱若珍宝,而不喜欢无非就是过期的凤梨罐头,扔掉就好。
3.自我展现(Self-revelation)
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积极态度被认为与真实的自我更接近,也就是说,相比厌恶,人们的喜好更能暴露真实的自我[5]。
就好比大家谈论电视剧时,跟朋友吐槽一部剧的点可以有很多——可能是剧情太狗血,也可能是单纯反感某个演员,甚至可能是不喜欢滤镜或者bgm……
但向朋友按头安利的剧,一定是因为它“♫戳中了我的审美点,准确地好像针灸”,让我们按捺不住想告诉全pyq:只要你看这部剧,我们就是好姐妹!(让学堂君看看有多少因为《甄嬛传》组建起来的娘娘小主群)
小总结
【1】人们喜欢持有相似态度的人,而且与相似的消极态度相比,相似的积极态度更引发好感。
【2】当两个人开始相互了解时,最初的好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是否分享自己的“喜好”,“喜好”比“厌恶”在人际关系中更重要。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也许你我就像独一无二的两片树叶,却因惊叹于彼此的纹路和经历过的阳光雨露如此相似,相逢恨晚引为知己;亦或是初见就别过,像深海来不及翻涌的泡沫。
所以,不妨在pyq分享你“无人知的欢喜”,也许你的“绢”或“麦”就在身边,别让错过成为相遇最惊艳的一瞬。
(文章引自:壹心理 https://www.xinli001.com)
- 上一篇:“互补好,还是相似好?”谈恋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2022/4/1
- 下一篇:谈恋爱谈什么?感情稳定的情侣,这3点都谈得不错 20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