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情绪管理 > 认识情绪

《内在自我》|你在逃避什么,你的自我就藏在哪里

2022/3/31 20:35:20      点击: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前提是要认识真正的自我,尊重自我,做到自尊自爱。那么,自我究竟是什么?它会藏在哪里?是什么在阻碍着我们追求内心真实需求的满足、实现自我?

 

澳大利亚心理学会创始人之一的休·麦凯博士在他所著的《内在自我》一书中,对人的自我进行了探索和探讨,让我们看到20种逃避自我的方式,带领我们进行回顾和反思,直面内心,发现真实自我的乐趣,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01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苦苦地追求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但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认识真正的自我,从来不对自我进行探索,因此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会自大自负,以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也无法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要么过度自卑,怀疑自我,觉得自己很差劲,不行或是不配,因此便会缺乏自信心去面对外面世界的挑战,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爱和尊重。

 

无论是自大还是自卑,都会影响我们对自我和外面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很容易逃避外部的压力和挑战,其实也是在逃避真正的自我。

 

认识自我让我们能够进行自我肯定而不是自我怀疑,我们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也让我们更深入更理智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自我究竟是什么?作者指出,自我的核心是爱的能力。在人际关系中存在四种爱:亲情、友情、爱情、慈爱。这四种不同的爱,能使我们的生命更加丰盈。

 

反省自我和探索自我能让我们获得什么呢?首先,能让我们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和不够好的一面,既不过度自大,也不过分自卑,能够坦然接受,接纳自己的一切。

 

当我们有着高自尊水平,用真实的一面去与人进行交往,我们就能够坦然地展露自我,去迎接别人的目光,也接纳别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收获别人的真诚。

 

我们有能力自爱,也能爱他人,这能让我们得到一种满足感和价值感,让自我得到提升。


 

02

 

社会建构和身份认同会对我们认识自我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都不得不担任某种社会身份和角色,父母、子女、同事、顾客、老师,等等,都只是我们的其中一种由社会建构而成的身份,并不是真实的内在的自我。

 

但有些人因为肩负某种身份角色,时间太久,有点入戏过深,以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从而迷失了自我,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以这种身份来呈现,而不懂得角色的转换,因此很容易引起许多矛盾。

 

比如说,你在家里是孩子的母亲、丈夫的妻子,这是你在家庭中的角色。同时,你的职业是一名老师,在学校里教书育人,可能会对学生十分严厉,这是你的社会角色。

 

如果你回到家里,仍然以老师的角色来对待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表现得很严厉,常常像讲课一样来教育家人们,那么就很容易让大家感到不舒服,难以沟通,也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当我们安于某种社会环境和角色,被外在标签所固定,就会失去改变的动力,躲藏在某种身份角色背后。

 

只有脱下外在的那层身份角色,将自己真实的自我展露出来,才能跟别人更好地进行交流,看到自己内心的需求。

 

正如作者所说:

 

结合外在和内在,我们才能完整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它们无可避免地会有重叠,社会身份并不全部来自外在,而“真实的自我”也不全部产生于内在,我们在不断塑造他人的同时,也在塑造我们自己。


 

03

 

探索自我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遭遇许多障碍,让我们迷失其中。

 

作者列出了20种最常见也最容易“中招”的逃避自我的方式,包括上瘾、焦虑、傲慢、宿命论、完美主义、受害者心理等,让我们藏身其中,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也妨碍我们认识真正的自己。

 

上瘾可以说是最常见最明显的一种逃避自我、妨碍自我认知的方式。

 

当我们被某种重复性、强迫性的习惯所控制,感觉自己离不开它,那么可以说,我们已经对它“上瘾”了,比如有些人平时经常会沉迷于打游戏、刷手机,甚至是酒精等物品。

 

当我们沉迷在这些活动或成瘾物品中,大脑会释放血清素,也被称为“快乐激素”,会让我们感到愉悦甚至是兴奋刺激,心理上得到极大的快感和满足,能够让我们暂时忘却许多现实中的烦恼和痛苦,不需要承担责任,也逃避某些负面的自我认知。

 

但这只是一种短暂的满足,认知会被扭曲,过后很容易坠入空虚迷茫之中。我们的注意力被过度吸引和消耗,被欲望所控制,让我们无法关注到自己的内在和真正需求,从而迷失自我。


 

04

 

除了上瘾这种常见的情况,也许你会想不到,有“志向”竟然也是一种逃避自我的表现。

 

我们总会认为,一个人有志向是很难得的品质,我们必须要有志向,否则就没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迷失人生方向。

 

但是,并非每个“成功”的人都有想要成功的强烈动机。很多人获得成功并不只是因为有志向,而是有着才智、能力、坚持、运气等多方面的原因。

 

志向也分为不同的种类。有些人一心追求名声、权力和财富,谋取私利,并为此违背初心和本性,这是一种贪婪自私的欲望。

 

有些人的志向则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羡慕和尊重,为了得到外在的奖赏和赞扬而追求高位,这是一种缺乏自尊、忽视内心真正需求的表现,会让人远离自知,逃避真实自我。

 

比如有些人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从事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追求一种安稳而无所作为的生活,一边抱怨父母的安排,但又不愿或不敢去打破束缚进行突破和尝试,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其实就是没有认清自己的内心而在逃避自我。

 

只有当一个人以造福社会和他人为志向,去做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擅长的、觉得值得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这种志向才能体现自我价值,达到自我实现。

 

像坚守在贫困地区教书育人、带领上千名女孩子通过读书学习走出大山的张桂梅,可以说她没有什么“志向”,长年累月待在大山里跟孩子们一起。但也可以说她的志向远大,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的学生,为了山区的孩子们。

 

那么,我们此时也可以问一下自己,我的志向是什么?是仅仅为了自己,还是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有着更远大的社会现实意义?是被我用来逃避内在自我的爱,还是用来实现它?


 

05

 

这20种逃避自我的方式,无论是上瘾还是忙碌、焦虑还是幻想、志向还是宿命论、傲慢还是内疚羞耻、物质主义还是完美主义、投射还是受害者心理,都能让我们感到暂时的舒适,避免直面真实内心的痛苦。

 

如果我们习惯了它们,就会将它们当作是自我的一部分,从而迷失自我,一直躲藏在阴影中。

 

要想面对真实自我、审视内心,必然会产生痛苦不安,经历一段坎坷曲折,才能探索到自己真实的内心所在。

 

要做真实的自我需要有勇气而不是一味逃避。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审视,看到自我藏身在哪里——

 

1、我在害怕什么?是什么样的恐惧限制了我的行动?


2、我想要证明什么?我的行为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还是为了满足自己?


3、我在弥补什么?我的内心有什么尚未解决的愧疚?

 



结语


对内心的种种审视和诘问,追求真相,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所在,爱自己,也爱他人,能让我们打破暂时性的、虚假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戳破自我欺骗的谎言,停止逃避自我的行为,也找到更真实的表达自我的方式。



(文章引自:壹心理 https://www.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