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情绪管理 > 认识情绪

动不动就生气的人,心里可能藏着一根刺,一碰就疼

2022/3/31 20:52:28      点击:

近年来,大家都很热衷谈及,情绪管理。 


这会让我们不自觉的认为只要找到窍门,就能控制和管理好情绪。仿佛情绪控制是一个外在目标,像公司定的KPI一样,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 


但,只有真正饱尝情绪之苦的人才能明白,事情远非这么容易。 


在成为咨询师之前,我是一个急性子,动不动就生气,这点很像我爸,他也脾气火爆。 我从小很讨厌我爸的暴脾气,但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自己讨厌的样子,很是沮丧。于是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去改变,读过《不抱怨的世界》,戴过不抱怨手环;看过很多书,“喝”过很多心灵鸡汤,列过很多监督、反省、提示的表格……但效果甚微,且很难持久。 


真正的改变是在我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渐渐地发觉生气的时候变少了,不是我压抑着愤怒,而是至少95%的愤怒情绪都不见了。更神奇的是,我的性格也变慢了,等别人的时候也不着急了,心变得更柔软、开阔,可以享受生活了。 


后来我才明白,个人体验的过程,让我心底的伤痕被治愈了,那些愤怒自然消失了。 


其实,每一个暴脾气和爱生气的人,心里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伤痕。


 那些容易激起愤怒情绪的人或事,是触碰了我们心底的这些伤痕。触碰一次就会痛一次,很难控制和忍受。 


因此真正的情绪管理,不是朝外,而是向内,通过内心成长,拔出心中的刺,疗愈内心的伤痛,渐渐原来同样的事情,对我们影响自然就小了。 


那么,问题来了,在我们还没有完成这样的内心成长和疗愈时,如何更好应对当下的各种情绪呢? 今天我想就真实的来访者案例,和大家聊聊。


01

在失控中找到掌控感


刘琦(化名)因近期工作压力大,突然在办公室出现惊恐发作,心跳急速增加,呼吸困难,全身出汗,甚至有濒死感觉。 


刘琦很害怕,于是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各种仪器扫描也没发现问题,医生让他回家放松心情,休养一段时间再看看。 


回家后,刘琦的惊恐发作又反复了好几次。为此又去了好几家大医院,挂了多个专家号,也发现没有任何问题。 


持续两个多月,刘琦不断请假往返于医院,整个人都快崩溃了,非常绝望。 


医生检查完没有明显身体症状后说,可能是心理问题。刘琦在医院做了心理咨询,也找过别的咨询师,效果都不明显。 


碰巧,刘琦预约了我的咨询,带着死马当活马医的疲惫心情走进咨询室。 


遇到有疑病倾向的来访是很难处理的,告诉他要放松他做不到,要跟他谈童年经历、谈现实工作压力他根本没有这个心思,也听不进去,仿佛他的整个世界都只有这个病。那要怎么办呢? 


通过谈话基本了解刘琦的情况后,我尝试用动力催眠,因为动力催眠对缓解焦虑效果较好。 


但是,刚做了几分钟,刘琦就睁开眼睛,说很难安静下来,很烦躁,不想继续了。然后他说了他看医生的过程,尝试过的各种方法。 


于是我想,得尝试不一样的方法。咨询快结束时,我告诉他:我会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听起来有些荒诞,我也不知道是否有效果,建议他可以试试。 


我要求他接下来一周每天都挑一个时间,让自己假装惊恐发作一次,尽量去模仿,让身体出现惊恐发作类似的症状。 刘琦听后没太大反应,但他还是答应说去试试。我让他不管有没有效果,下周再过来咨询一次,如果没效果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其它方法。 


第二周,刘琦来到咨询室像换了一个人一样,眼睛开始有了神采。 


我好奇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他说有时还会发生惊恐发作,但感觉自己没那么害怕了,基本可以承受。 


在上次咨询中,我没有帮助刘琦去控制或管理他的情绪,因为这样很难有效果。他自己尝试过很多方法,包括医生、咨询师的建议他都尝试过,某种程度上他比咨询师更了解自己的情况。 


我让他做假装惊恐发作的实验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除了担心惊恐发作以外,更大的焦虑是不知道什么时间会发作,就像一把刀悬在头顶,随时可能落下,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下,一种未知的、不可掌控的恐惧和焦虑让他无法承受。 


随时可能发生惊恐发作,确实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通过主动模仿,在这种失控中找到了一些掌控感,让原来无法承受的焦虑有了安放的位置,情绪自然会好很多。 


第二次咨询时,刘琦平静了很多,谈起工作压力、原生家庭、个人性格等。后来又咨询几次后,刘琦就结束了整个咨询。 大半年后,刘琦通过壹心理平台发私信给我,说自己基本上已经忘了惊恐发作,也不那么担心了,工作上也顺利了很多。 


看到他的回复,我感知到他在这次经历过后,一定程度学会了跟自己的情绪相处。


02

给情绪一个位置


一位在校的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我这做长程咨询,最近由于不想写硕士论文,非常焦虑和自责,觉得自己状态非常不好。 


张伟曾经有过一段抑郁期,做什么都没有动力。在咨询过程中,渐渐恢复了活力,开始坚持锻炼身体。现在身体练得很有形,健身效果很好,得到别人的反馈也很好,但谈起论文就头疼。 


我们反复讨论了这个问题后,我回应道:我对你的论文其实没那么担心。不仅仅是你说可能到了最后期限,你会想办法去做。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个能天天坚持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的人,内心其实是很有力量的,只是现在这个力量没办法用到做论文上。当你什么时候准备好了,愿意去做论文的时候,或者你不得不去做论文的时候,这些力量会帮助你去完成的。因此在你没准备好之前,你可以放松一点。 


张伟说:你没说这个之前我真的一点不想动,但听你这么说了,我反而想去动一动去开始写论文了。 


一周后,张伟反馈上周他还是没写论文,但不再那么自责。并且跟朋友聚会感觉跟以前不同,觉得更有联结感,自己能更投入。 


当我们自责减少,内耗少了,内心的力量自然会慢慢转移到更有建设性的方面,新的改变也会发生。 


又过了一周,张伟依旧没有写论文,他说他很想轻轻松松就把论文写了,但觉得写论文太痛苦了。我回应到:也许写论文就不是你喜欢做的事,所以做起来注定会很痛苦。所以我建议你可以再等等,等到最后的时限你不得不写时再开始动手,或在你内心能够承受带着一定痛苦写论文的时候你才开始着手写。 


几周后,张伟就开始跟导师反复沟通,一点点开始写论文。 


张伟因为不写论文很焦虑自责,因为他处在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他写论文,他很痛苦;如果不写他又感到自责,认为自己不好。所以这种情况下不管他写或不写论文都很痛苦,我们在这种两难的困境是很难改变的,也很难自己走出来。 


我的回应是一个改释,让他从两难困境中解脱出来。如果他写论文,说明他很有力量;如果他不写论文,说明他还不想写论文,他的力量还没用到写论文上,而不是自己不好。 


所以在我回应的新框架中,不管写不写论文都可以。这样他就有了放置自己焦虑情绪的位置,他内心才有空间去成长,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面对困难。


03

情绪是内心的声音,

与情绪共处的本质是关照内心 


真正的管理情绪和控制情绪,是拔出心底的刺,当内心不再痛,内心成长更有力量时,就不会有那么多难以控制的情绪。 


比如,当我们内心是一颗小树苗时,外面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影响到我们,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去控制情绪,去减少外在对我们的影响,效果都只是暂时的,也可能没有效果甚至让我们更自责焦虑; 


当我们内心成长为一颗大树时,同样是原来的风吹草动、狂风暴雨,我们不用刻意去控制情绪,对我们影响自然就会小了很多。


这样的内心成长,通过心理动力学的长程咨询效果比较好,让我们可以更好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和行为模式,更好地去理解自己,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 


当我们内心还不足够强大时,对自己宽容一些,不要强求控制情绪,只需要觉察它们,与它们共处。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到,来访者的内心在短时间内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原来的问题却不再逃避,而是能够面对的。 


当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简单或短时间改变时,学会“带着症状生活”也同样重要。 


因此,如果我们内心还不足够强大,无法消化这些情绪,我们需要为情绪找到适合的安放位置。这样就能更好地处理眼前的困难,才能让内心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在这样的一次次与情绪相处的体验中,我们也能够离内心更近,渐渐成长。 


这样的情绪调节,通过系统治疗的短程咨询会有明显的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应对现实的生活困境。 


如果你也一直被情绪所困,不要太过担心,可以走进咨询室,让咨询师选择一种最适合你的方式,来了解情绪、关照内心,让内心的小树苗长成一颗根基稳固的大树。 




(文章引自: 壹心理 https://www.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