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辅导常用疗法——认知理论

更新:2022/4/4 1:08:36      点击:
  • 品牌:   
  • 地址:   
  • 在线订购
服务介绍

这个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认知,而非行为。

抑郁是产生于思维过程中习惯性的消极倾向。情绪,行为甚至可能一些生理上的症状都是认知异常的结果。或者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过程和临床表现正常的人是不同的。

认知理论假设认知上的改变发生于抑郁情绪开始之前。

1、贝克(1967)理论

艾伦·贝克(AaronBeck)是认知主义主要的理论家。通过研究,贝克发现抑郁患者们通常用消极的方式来评价事情。贝克在1967年确定了与抑郁症形成有关的三个机制:第一,自动负向思维的认知三角(the cognitive triad);第二,消极自我图式;第三,逻辑谬误(比如错误的信息处理思维过程);抑郁者的认知三角由三种典型的负向思考方式组成:分别为对自我的消极看法(比如我很丑,我很失败,我很没用),对世界的消极看法(比如没有人喜欢我),对未来的消极看法(比如我很绝望,因为一切都不可能变好)。抑郁者通常会自动化的,自发的产生这些想法。

比如,感觉抑郁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无助的,无价值的,没有能力的。他们通常用一种不现实的消极态度和失败主义来看世界,并且认为这个世界在他们面前设置了无法克服的障碍。最后,他们认为未来是彻底绝望的-因为他们自己的一无是处会阻碍情况的变好。当这三个部分互相作用时,他们会妨碍正常的思维过程,从而损害个体的知觉,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并且让个体变得更加深陷于消极思考。贝克认为有抑郁倾向的人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图式。他们对自我有一整套极其消极悲观的信念和期望。贝克认为消极的自我图式可能是在童年时期的创伤事件中形成的。可能产生消极自我图示的经历包括:
父亲,母亲或者兄弟姐妹的死亡。
父母亲的拒绝,批评,过度保护,忽略,或者虐待。
在学校被欺负或者被朋辈排挤。

然而早期形成的消极的自我图式只是让人更容易产生抑郁,而并不是说一个有消极思考方式的人就必然会变得抑郁。只有在个体经历了一些应激性生活事件时,才会启动他的消极模式。一旦这种消极模式被启动,个体的思维便被许多非理性想法和认知偏见统治。

一个对自我的评价十分消极的人往往会使用错误的逻辑来思考,并且选择性的关注一件事情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相关的信息。贝克在1967年提出,许多人在思考处理信息时容易出现消极偏差,并将他们命名为逻辑谬误(logical error)或者错误思维(faulty thinking)。这些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通常是自我挫败的,会导致强烈的焦虑和抑郁。比如:
武断推测:在没有支持证据的情况下得出消极的结论。
选择性提取:在任何情况下,只关注最糟糕的部分。
放大化和缩小化:把问题放大,把解决办法缩小。
人格化:将所有消极事件都归因为自己性格的问题。
两极思考:认为任何事情非黑即白,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中间地带。
这些错误的思维和消极认知三角,相互作用影响,愈演愈烈。贝克认为个体的思考方式会逐渐变成一种自动化的思维。可想而知,当一个人形成了一系列非常消极的自动化的思考模式时,他极有可能变得抑郁。而这样的人,即使在得到了和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的证据时,也还会固执地坚持错误的认知。


2.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适应证:认知偏差、焦虑抑郁、行为不良等问题。
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去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
A-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
B-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
C-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①诊断阶段。辅导教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的关系。
②领悟阶段。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心理问题是由自己的认知评价引发的,求助者应对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③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本文来源:知乎:说说心理咨询各个流派的优缺点吗?应该如何选择呢? - 知乎 (zhihu.com)


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