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伤害我的人有难处,我的委屈要何处安放?

2022/4/1 14:05:27      点击:

在一些人谈到自己原生家庭时,另一些人会说“父母也不容易,有他们时代的局限”、“他们也有好的地方”,试图这些话语来安慰、安抚、或者抗衡谈论原生家庭的人。潜台词仿佛是:谈原生家庭就是在推诿和指责,就是“没良心,不知感恩”;仿佛“谈原生家庭”和“理解父母的难处”只有一方可以合理地存在,也就是说 “如果理解父母的不易,则不需谈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痛苦经历和负面感受”。阻止谈原生家庭的人可能出于对孝敬的维护,但通常杀伤力巨大。

如果读者觉得“给了生命的人,一切都是对的”,请不要看下去。这里没有争论道德相关的内容。情感和关系需要互相的信任和尊重,对自主和独立的支持,单纯的喜欢彼此,付出时间相处和交流,等等,并没有严格道德约束。道德能够限制行为,却不太适合培养感情。
 
允许自己谈论原生家庭有什么样的意义
 
谈原生家庭,诉说自己感受,对当事人是很珍贵的体验。在回顾经历和诉说感受的过程中,自己独一无二、只属于自己脑海的、从未被允许存在的回忆,被听到和被理解。当感受被接受,也有整个人也感到被接受,进而将负面的和正面的感受加以整合。

谈论的过程中,当事人也常常会有一些感受,愤怒、自责、愧疚、纠结和自我攻击等。对父母的愤怒感受会让自己和其他人觉得不知感恩。可是每个人对一个事物都可能会有各种不同的丰富的感受,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比较客观真实的。负面感受只是感受,是心中自然产生的,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为什么要受道德层面的评判?

很多愤怒倾诉的孩子,曾经是非常无私地、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父母。允许自己表达对原生家庭的感受是经过很多努力的。他们试过压抑,试过忘记原谅,可是被压抑的感受会进一步发酵而影响自己的情感关系,影响自己享受生活的能力,等等。他们还有可能因为自己对父母的感受压抑不彻底,而惩罚自己,对自己愤怒,不让自己有任何愉快感受。羞辱这些痛苦的孩子、否定和忽视他们的痛苦,无疑会加重他们的自责,让他们好不容易开始处理自己的伤口的勇气再次消退。
 
父母有各种各样的难处和局限,有些是他们控制不了的:
 

  • 父母生活的年代,他们受的教育,贫困物质匮乏而过分看重物质在教养的重要性,觉得“能供得起你吃饭上学,就是全部”。而否认孩子需要有感情交流,才能够建立情感连结,才有可能达到“真正喜欢一起共度时光”;
  • 他们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对待,比如暴力和忽视,而限制了给自己孩子的共情和耐心;
  • 传统文化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和要求,而同时作为儿媳和母亲的女人承受巨大的压力;
  • 父母抑郁或者祭奠丧失而无法情感连结,或者对活着的孩子的爱而对逝去孩子的愧疚,因而远离活着的孩子;
  • 有时父母仍然停留在孩童的心理状态,而需要孩子履行父母的角色,孩子过早自立,而且为父母提供婚姻调停,情感支持,情绪管控等等功能。
  • 本身的特质以及人格障碍,等等。自恋人格,边缘人格。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尽力给孩子最好的,以自己的方式爱孩子,可是以上因素的确影响一部分孩子的童年体验,包括愉快和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孩子个体的经历也需要被尊重。

 
若伤害我的人有难处,我的愤怒要何处安放?

疼的时候,要有充分时间去感受和接受,并且按照自己的步调处理。尽管你伤害人有种种无法控制的原因和理由,但是受的伤也是伤,伤过就会疼,伤过会需要被看到,被自己和亲密的人照护,需要自主决定要怎么处理身上的伤口。是和解还是离开?什么时候和解都需要自己决定。这个过程会有反复,会持续不短的时间,这都是应该被尊重的。自己决定这个过程也是照护自我的过程。
 
无论是谁,伤了别人,明白并承认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对被伤之人很治愈;同时也需要慢慢处理自己的愧疚。伤人者也有被伤的经历,也需处理自己的伤口。自己身上的伤口可能是造成他人伤口的间接原因,可是,留存自己的伤口并不能抚平他人的悲伤。正视自己的所作所为,去接受被伤之人的感受,真心的去了解被自己伤的人,真诚的道歉,重建关系才有可能发生。
 
尽管表达对父母任何负面的感受不是很符合孝顺的严苛要求,可是有的时候,真正和解后,亲子关系更容易达到真正的亲密。
 




当别人在表达他们的感受,几点建议:

  • 首先倾听,真的太重要了。诉说的人会感到被接受,被尊重,而愿意进一步沟通
  • 可能你很有解释的冲动,但是尽量先倾听,让悲伤的人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解释是在让对方理解你的立场,而对方在当时当刻需要你理解ta那一方的立场
  • 尽管你可能会想“老子给你吃给你喝供你上学,还供出错了?” 孩子之所以在和你诉说,也是在努力修复关系,尽管说的话可能不中听。如果父母不断传达“你没资格和我要求爱”,对方真的会在多次失望以后停止努力。
  • 别人表达对你的不满,而可能你会很愤怒,建议后续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愤怒,不建议直接在愤怒情绪下直接反击。
  • 尽量设身处地的感受,如果感受不到孩子诉说的有什么好痛苦的,也尽量理解“尽管我不会被某事触动,但是其他人却可能因此痛苦很久”。暂时把自己的观点放一下,试图站在他人角度来看看。如果不能的话,思考一下为什么对你来说那么难也有帮助。




本文引用自简单心理 http://www.jianda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