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控制:如何不被激怒?——投射及投射性认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似乎更习惯站在授人以渔的角度,所以,这篇文章不是操作性的步骤。
如何不被激怒,和前面的两个概念有关,“投射和投射性认同”[可参考前文]。如果换个说法,即“如何不接过对方的投射,认同性地被激怒?”
举个例子
“亲密关系”
[本想举“婆媳关系”为例,但写着写着发现这个话题太深刻,也太容易挥发,有机会要单独另起一篇发挥了。就换了个相近的例子]
一个女孩约男友去商场买按摩椅,男友一路上大谈运动健身的重要性,按摩都是被动运动,比不上主动运动,而且还一心想表现的提前买了张健身卡要送给女友。可没注意到,女友的脸色越来越差,终于在看到健身卡的瞬间爆发了。
原来,女友因为长期伏案,颈椎出了问题,其实她也想到了健身,可是目前紧要的是先缓解眩晕和手麻的感觉,而且手头要处理的事还有一大堆,正是心烦意乱的时候,结果又多了一个要占用时间和精力、让自己内疚的“健身”......
她需实际上要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在身边安慰自己、帮自己分忧的人,告诉自己颈椎病有很多有效的办法缓解,加上平时的三五分钟的肩颈活动,工作也可以一件一件做,如果有人催或者不满意,那人就是自己有病......结果这些期待被一张健身卡给打没了。
而男友为什么会买健身卡呢?他想不到、说不出女孩期待的那些话语吗,当然不是,他也只是觉得更有效的方法是主动运动,增强关节肌肉的活动,倒也没错。而且,她颈椎有问题、工作烦心,包括自己期待什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自己,为什么什么都不说就发火呢?
冲突就这样发生了。
亲密关系的两个人,不管是未婚的情侣,还是已婚的夫妻,,本来相处得好好得,上一刻还是有说有笑,结果一言不合,说翻脸就翻脸。这样的事,总是会有。
就像是两只蝴蝶,本来欢快得一起共舞,可是顿时,给自偏离轨道,协奏曲变成斗牛曲,这画风突变得让人猝不及防,引发争吵的事情可以是几乎是很小的事,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一个“无心”的疏忽,一次“漏接”的来电,一个真心的建议......很多时候,到最后已经忘了最初的争端是什么。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动漫,名字忘了,大概讲的是一个中学生生来就有特异功能,可以听到别人心里的想法。每当他的父母争吵的时候,他都会觉得很肉麻的逃开。为什么呢?因为他听到的是他们的内心都在说着和口头表达的内容相反的话:
“你怎么这么令我失望”=“我真的很需要你的理解,我多希望你像上一次那样懂我”
“我恨你”=“我其实很爱你”
“你滚开,再也不要出现在我面前”=“你不要走,你得留下来”
......
可惜,现实中人类没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不然三体里的智子也不会被人类打败。
“沙包和乒乓球”
沙包体验:记得以前玩沙包游戏,两个人互相扔沙包,中间一群人来回躲避,如果谁被击中就被out淘汰。而在关系中也一样,要不被激怒,就得像玩“沙包游戏”,避免被投射信号击中。
乒乓球:健康的关系则像打乒乓球一样,双方都需要节制,控制好力度,才能有来有回,达到有效的沟通。
当意识仍然被很好地保护和隐藏,我们付出的代价就是有效沟通中需要经历的层层关卡,去应对那些很容易出现的“投射”和“认同”。
投射——很多人会倾诉,但越说越多,结果吐槽变成了“唠叨/抱怨”,这满满的负能量会把很多人,包括你最在意的人推开。这时你手中的乒乓球就变成了沙包,或许你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狠狠扔出去。节制什么的全丢在一边。
亲密关系中,恋爱、婚姻中的另一半会为你挡风遮雨,但没有义务成为你肆意攻击、嘲讽的出气筒。
认同——就像躲避沙包,我们需要觉察、关注和行动。
如果你发现,节制很难,躲避也很难,我想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预警信号,在提示,你内心早已存在的火苗被点燃了,原因不在眼前的这个人、这件事,而是过往很熟悉的、持续出现在你的世界里的、让你失望不已、却无法应对/改变的“沙包体验”。
有的人在咨询里会说,医生,我也知道自己在投射,也知道真正激怒我的是什么,可是真的好难,好难控制不去发火,好难不去投射,好难不去接住投射,不认同。
是啊,打好乒乓球可比扔沙包难多了,更不要说,关系中的投射和认同是量子级别的纠缠,有它挡在沟通的中间,要越过它谈何容易!
如果看过一些心理学文章、知识的人,会说,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根源在原生家庭那儿。的确,关系中的“量子纠缠”在心理学里面,涉及到的是原生家庭所带给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有人也会提到还包括基因层面的,还有人会提到宿命论,对后面两个观点我想有机会以后说说。
对于原生家庭对心理问题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也不在这里展开,但想说,对原生家庭导致心理问题的看法,我的态度一直在改变。
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里,我们去说原生家庭,目的不是要深挖痛苦、找出罪魁祸首,而是借着述说原生家庭这个过程本身来哀悼我们经历的不完美、或是创伤。
越是创伤,就会越痛。所以如果我们不愿谈及,没关系,因为那代表这个话题太沉重,还没准备好。也不用硬谈,因为这不是最终的目的和手段,偏离“哀悼”这个轨道去谈论原生家庭,我只能说都是无稽(che三声)之谈(dan四声)。
哀悼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丧失,是愤怒,是悲伤,每一项都是如此沉重,如此艰难,都是切肤之痛。一个手术还需要做一系列准备工作,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们也都是多年的学习和实操累积,还包括外科学常年的知识积累,何况是心理的痛苦!记得以前在病房工作时一个来访者的感触,问题形成有多久,解决就需要多久。
而哀悼本身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我们需要觉察并遵从自己内心的节奏。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好,都一样,别害怕,也别着急。
情绪控制
——”愤怒调节说明书“
回到原本的话题,情绪的控制是个修养心性的大工程。
其实就像学打乒乓球一样,情绪控制,最关键的学习方式是在关系中实际体验、尝试。下面的内容仅当做“说明书”一样,并不是我觉得的重点,但也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实践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可以回来看看当作指导,但并不是关键。
”愤怒调节说明书”:
愤怒,蕴含着如火山爆发般的能量,是调节情绪的核心课题。
愤怒的本质往往是期待,有期待才会有愤怒。所以,像上面举得那个例子,解除冲突/愤怒有两个条件:
1. 女孩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期待,还有两小点;
1)扩充内心的容量:知道内心的期待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回应和被满足的.
2)说出内心的期待:鼓起勇气,试着相信对方,而不是投射出自己一贯的认知模式,觉得“期待几乎是无法被满足的”=“期待不会被男孩满足”.
2. 男孩要试着满足到女孩的期待,也有两小点;
1)清空自己/扩充内心的容量:不发出很多负能量的投射信号;
2)给自己充电:去积极关注对方,迎接有可能对方抛过来的投射信号。
第1点的艰难在于:说出心中期待,同样是一个需要逐渐学习、体会的过程,没那么容易。——说出期待基本等于说“我需要你”,试想你会轻易在一个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吗?更不要说一直在经历失望、期待破灭的人。
第2点的艰难在于:识别出期待、并去满足期待,要付出的心力是相当大的。
我想对于期待的识别,当过母亲的人最有体会。需要先放下你当前在做的事,清空自己内心各种情绪,然后精力充沛、能量满满地去回应对方。
对于婴儿来说,要做到真正的对应到其需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进一步识别他们的哭声,尝试不同得回应。
而对于一个心理是婴儿的成人(“巨婴”),成功的回应就更难了,艰难程度不亚于你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婴儿是不会说,成人会说,但说出来的很有可能是比哭声破坏力大一百倍得恶意攻击、指责,或者横眉冷对的冷暴力——投射信号,这里就需要另外花一百倍多的精力去避免投射性认同。
当然,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能够在期待-被满足这个问题上让我们有足够好的体验,我们内心的容量,以及应激下弹性的延展就会好一些,避免投射或认同的机率就会大一些,但一般并不代表在原生家庭缺乏这些积极体验的人其机率就一定或一直缩窄下去。
所以,如果要不被激怒,就需要不进入投射及认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需要在相关领域上,你的内心能量满满、充满弹性。
最后说点题外话,还记得史莱克里那只猫的眼神吗?
如果你看过期待的眼神,肯定会被激发起很强的感受,比如悲伤。会觉得那种眼神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拉着你,去靠近,去关注。婴儿期待的眼神是最容易识别的,可是并不是说成人的眼神就不包含这个。而只是有太多的干扰信息让你不容易注意到而已。
本文引用自简单心理 http://www.jiandanxinli.com/
- 上一篇: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丨为什么会嫉妒自己的朋友? 2022/3/31
- 下一篇:委屈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