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你需要知道的几点科普知识
暂无图片。
我们现在很容易在网上看到某某名人抑郁的新闻,也时不时地听说自己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患上抑郁的事,甚至我们自己也难逃抑郁的泥潭。
抑郁正成为一个越来越常见和严峻的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报告《抑郁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全球健康评估》(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Estimates)的统计,近十年抑郁的增速达到18%,全球罹患抑郁者已超3.5亿人,截止目前中国抑郁人数已突破9500万。
抑郁对人身心健康的伤害很大,研究显示抑郁与吸烟、攻击和自-杀等行为有着紧密联系。
作为奋战在心理健康一线的心理咨询师和研究人员,关于抑郁,你需要知道的几点科普知识,我今天分享给大家。
1、抑郁的概念。
抑郁时常分为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抑郁情绪是复合性的一种情绪体验,伴有多种不同的情绪,比如情绪低落、痛苦和内疚等,是我们生活中的个体经常会体验到的消极情绪。
而抑郁症与抑郁情绪在表现以及程度上有所不同,你可以理解为情绪状态更早,持续时间更长
抑郁症是以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通常我们说的抑郁症是指世界卫生组织ICD-10(国际疾病分类)中的“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在美国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则称之为"抑郁障碍"。
2、抑郁的表现和诊断。
在傅安球编著的《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中写道:抑郁的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行动迟滞等“三低症状”。
“情感低落(心境低落)是抑郁发作的主要症状,常表现为愁眉不展,心烦意乱,自感精神活动的所有方面都蒙上了乌云灰雾,但可强颜欢笑,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有内疚感,对前途悲观失望,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情感低落通常有昼重夜轻(晨重晚轻)的节奏,这是抑郁症的典型特点,其表现是早醒(通常比患病前要早醒2~3个小时,或者更早醒来),醒后常胡思乱想,迷迷糊糊,疲劳不堪,痛不欲生;上午工作学习提不起精神,消沉郁闷,注意力难以集中,效率明显下降后;午后自感抑郁情绪有所减轻。黄昏或傍晚(约16-17点钟)开始感到稍有点轻松,疲乏感减轻,与家人有了一些交流的欲望;晚上是一天中感觉最好的时段,与人的交流也显得较为轻松,似乎又找回了以往正常状态的感觉,家人也会认为患者已恢复正常;睡前情绪又开始低落,进入次日抑郁的前兆时段。
抑郁症患者常把情感低落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无助,无望,这种内源性的抑郁同样也是抑郁症的典型特点。
思维缓慢表现为思维变慢,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对刺激反应迟钝,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回答别人的问题需要思考很长时间,使人心焦难忍
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表现为语言少,声音低,经常独坐在一处,不与他人交往,爱好和生活乐趣丧失,精力减退,疲乏,走路时行动缓慢,严重时可出现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可达到呆坐、无言、不动对刺激没有反应或反应迟钝,对于问话也只是微微点头或摇头作答的抑郁性木僵程度。”
总结起来就是,抑郁发作的人情绪会很低落,早上起来最严重,到晚上会感觉好一些;ta会发现自己的大脑变迟钝了,无法很好的运转和思考;ta们的言语和行动相比以前会变少,对很多以前感兴趣的事情也都丧失了兴趣。
就像美国心理学博士Richard O'Connor在《走出抑郁》中说的那样:“抑郁本身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情感的丧失,是将你与世界隔离开来的厚重帘幔,并同时伤害着你;它不是悲伤或者痛苦,它是一种疾病。抑郁的反面不是幸福,而是活力——是感知所有情绪的能力,包括高兴、兴奋、悲伤和痛苦。”
《走出抑郁》中关于诊断重性抑郁症的一般标准包括:至少两周出现一样的低落情绪或丧失对日常活动的兴趣或乐趣,并伴随着至少四种下面列举的症状:
(1)在不节食的情况下-体重严重下降,或者体重增加,或胃口改变。
(2)几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3)活动水平降低或增高。
(4)疲惫或缺乏精力。
(5)感觉没有价值或过分内疚。
(6)思考、集中注意或做决定的能力降低。
(7)反复地想到死亡或自-杀、构想自-杀,或有自-杀的计划,或尝试过自-杀。
此外,抑郁发作时,还会出现躯体症状,比如恶心、心悸、胸闷、出汗等,“男性可能出现勃-起障碍(阳萎),女性则可出现性感缺失或闭经。除早醒外也可有难以入睡或睡眠过多、睡眠过潜、醒后不解乏等睡眠障碍,同时,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等症状也较明显。”
抑郁发作严重时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导致人没法正常的上班和上学。临床上抑郁发作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这个持续时间往往是诊断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的重要参考)可诊断为抑郁症。
3、抑郁的检出率和性别差异。
《走出抑郁》一书中引用了一组数据:在西方国家,在任意一个时间点上,患有重性抑郁症的人数比例:男性约3%,女性约8%;终身患病风险:男性是7%~12%,女性是20%~25%。在抑郁的性别差异上,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是男性的两倍。Richard对此解释是:女性可能天生容易患上抑郁,或者只是比男性要面对更多让人抑郁的事情。
在中国,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很高。刘福荣(2020)在一份对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元分析中发现,抑郁症状总检出率为28.4%。车贝贝(2021)等人针对上海市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36.4%,其中初中、高中和职高学生的抑郁率分别为36.0%、33.2%、46.3%。
4、抑郁的原因。
抑郁症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生理因素: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早期研究认为与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突触后膜受体功能异常等相关。近期我国学者胡海兰等的系列实验发现大脑外侧缰核被认为是参与抑郁症的关键脑区,外侧缰核神经元中的CaMK 的增加,会造成缰核兴奋过度,而出现缰核兴奋过度而出现快感缺失与行为绝望等核心抑郁症状。
心理、社会方面包括人格中的敏感性,一些负面的经历,如童年遭遇身体和性方面的虐待、被抛弃的经历等,被证明与重度抑郁症显著相关。还有压力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业、工作和生活中承受高压,也被证实会促使抑郁症的发生。
今天中午在读者群里看到有人分享两则身边人因抑郁自-杀的消息,震惊的同时又令人心痛。
心理健康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抑郁,关注心理健康,珍爱生命,远离抑郁。
如果你也受抑郁情绪或者抑郁症的困扰,请积极求助身边可以帮助你的家人、朋友,也请积极就医,切莫讳疾忌医,耽误病情。
5.抑郁症的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哪个好?
在我们接触过的众多来访者当中,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有这样一个困惑:抑郁症的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哪个更重要?
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一知半解,不知道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比较好。其实,抑郁症可以药物治疗,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但哪种治疗方法效果好呢?这其实一直都是存在一定的争议的!
所以,今天,我们来和大家谈谈这两种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在2020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中国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但是,我国抑郁症的就医率不足10%。
- 药物治疗
抑郁症药物治疗中的精神类药物,主要是一类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化学递质。用药物提高或降低相应递质在中枢神经纤维的突触间隙间的浓度时,这种抑郁、沮丧的心态就会得到平复和缓解,相应的抑郁症症状也会得到缓解。
其他各类药物的研制原理也是如此,所以各种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抗焦虑药等便应运而生。所以,药物是跳过了产生情绪的外部原因,直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改变脑部神经递质水平的平衡。
一些患者可以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服用了药物后的感受——那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还在,但是自己低落的心境却被药物给生生地提起来了。在一些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专家的观点中,这样的治疗就算到位了,过去你深陷在抑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现在我已经帮你拔出来了,解决你生活中剩下的烂摊子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当代都市人群中其实是大部分患者,即便情绪改善了,生活中的很多困扰还是没法解决。比如,生活的很多困扰,包括一些患者自己的性格基础本身就是会产生抑郁情绪的,就如同一片会滋生杂草的沃土一样,抗抑郁药就像是除草剂,虽然除掉了草,但只要这个性格还在,只要这个草的根还在,那么药一停,杂草还会继续长出来,这就使得不少患者似乎根本就离不开药了,一些患者会误以为这是自己对药产生了依赖,结果陷入两难的境界:吃药怕上瘾,不吃药又怕被抑郁缠上。那么这时,心理治疗就派上用场了!
-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其实比药物治疗更为古老,经典精神分析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世界上第一种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问世还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而很多人对心理治疗无用论的深刻印象,其实,这实在是冤枉了心理治疗,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心理治疗必须有患者对自己问题的自知力和自我改变的愿望作为依托,治疗才能奏效,而不会像药物那样,管你怎么想,我都可以强行改变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的平衡。
但是心理治疗相比药物治疗更为人本,药物治疗虽然有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其实是拉远了患者与治疗者之间的距离。一旦开始服药,无论是治疗者,还是患者,都开始关注症状的改善和药物的副作用上,而忽视了在精神心理领域里,任何一个症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心理意义这个特点。
心理治疗则是一个拉近治疗者和患者间的关系的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理解、共情,找到患者的产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原因和解决办法。相比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更像是患者主动参与(药物治疗下,患者被动听从嘱咐),治疗者更像是一个挚友在指导、分析,有时甚至是一同去研究患者的问题,这样的治疗达到的效果都是患者亲自调整的结果,这对于患者的收获要远比药物来的重要。
简单来说,药物是让别人来替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如果问题太多、压力太大,虽然药物的确有快速减轻症状的作用,但也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缓解了症状,而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因为我们本身问题很多,却完全没有自我改变的动机时,就会对药物有过多的期待。
心理治疗是自己在别人的支持下亲自解决问题,如果症状已经基本控制,若想彻底在生活中摆脱困境,可能还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心理治疗。所以,我们建议,如果你想缩短心理问题治疗的周期,不那么长时间地依赖药物,那么如果你愿意的话,心理治疗也许是一条捷径!
有研究发现,在没有心理治疗的情况下,抑郁症自然康复的进度要远远慢于有心理治疗的情况下。当然,心理治疗不会像药物治疗周期那样明晰。比如,很多患者开始做心理治疗时,会问我们需要做多长时间?我们往往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实际情况下,每个患者自身的各方面情况不同、内在恢复动机强弱不同等等,那么患者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时间也不一样。这个时间可长可短,可能是两三个月,患者的心态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以至于他在短时间可以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师的支持而独立应对自己的生活了;也有可能是一两年、两三年,这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明确的时间。
对于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患者来说,不要指望药物治疗能够解决你所有的问题,否则,现代社会的问题也都太好解决了。药物真正能够改善的是症状,但不是你的全部,我们还需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实际产生困扰的问题,加以解决,才是自我疗愈、自我成长之道!
(本文转载自525心理网)